祖父的五个梦想——与共和国同龄的光辉岁月
杨佩儒

岁月漫长,沉淀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壮美史诗,历史悠悠,铸就了数不胜数的群英塑像。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人长久地铭记,是因为它由光辉与苦难共同造就,历史之所以能够洗净铅华而不褪去光芒,是因为它由伟大与平凡共同写就。历史的书写者并非只有留名汗青的英雄人物,更有无数默默耕耘历史的人民大众。我今天要记录的,便是我的祖父的故事,他虽平凡,却有幸与共和国一同诞生,他的五个人生梦想见证了一部共和国的历史,他的人生跌宕,命运沉浮,与国家的风云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亲眼目睹了那些伟大与苦难。

寒门弟子学业梦

1949年9月,我的爷爷诞生在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山中的一个小村落石门河村,一个月后,大山外的世界传来了一个令这片曾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的居民们振奋欣喜的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经在首都北京成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人民的政权已在古老的中国建立起来。而刚刚出生的爷爷也被冠以杨学文的名字,他的弟弟妹妹在此后被相继冠以学武,学工,学农,学兵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于是,从姓名开始,他的命运便与新生共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晋南属于老解放区,土改早已完成,爷爷家中分到了土地,农具,生活开始好转,吃穿不愁,结束了靠给地主家打长工过日子的年代,爷爷是长子,他的出生真是锦上添花,给家中带来了新的希望。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很快过去,爷爷入了学,念了小学和初中,小学远在赵城,正在念书的爷爷每天要走几十里地往返上学,过的是与狼同行的生活,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困难,没有白面,爷爷只好每天靠几个玉米面馍馍坚持在学校的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翼城二中——桥上中学,在桥上中学,我的爷爷第一次吃上了白面馒头,接触到了文化素质很高的老师和同学,并萌生出了对未来的希冀与渴望,一颗靠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种子就此种下。然而世事难料,命运反复,我的太爷爷患上了肺气肿,三个弟弟序齿尚幼,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一个农业家庭丧失了主要劳动力,可谓灭顶之灾,又怎么可能供养一个男孩继续读书呢。作为家中的长子,我的爷爷主动放弃了刚刚开始的初中学业,回到家中参与生产劳动。就这样,我的爷爷自己结束了自己的学业梦想,葬送了年少时,决心读书上大学,出人头地的美好梦想。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梦想,也是破碎的最快的一个梦想。年少时期的艰难与悲剧培养了爷爷一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并且成了他教导后辈的家风家训,对我们整个家庭影响深远。

命运的不幸铸就了一场悲剧,却让一个农家少年踏上了一条非凡的人生之路。

太爷爷和太奶奶虽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思想并不陈旧,他们知道不能让长子种一辈子地,于是将爷爷送到公社卫生院,学专业技能,找一条好的出路。昔日的梦想破灭了,卫生院却成就了我爷爷新的梦想。他在医院做学徒,每天起早贪黑,挑水做饭,跟着老师傅学习推拿针灸,注射输液的各种手艺,很快开始出诊,跟着老医生们下乡看病,前往县城收购药材,并参加了县里的篮球队,文艺队,民兵连等组织,真正地融入了社会,完成了了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转型,而正当我的爷爷苦练医术,满怀信心地要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时,历史的浪潮扑面打来,击碎了他的第二个梦想,将他送上了一条扑朔迷离的前路。

学徒梦碎入行伍

1966年春夏之交,爷爷还在大山中翻山越岭诊疗病人的时候,并不知道遥远的北京城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更不知道这将怎样改变他的命运。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五一六通知”,批评了北京市委所发的《二月提纲》,中央文革小组挂牌成立。全国各大城市很快出现了声势猛烈的“造反运动”,党政机关受到严重冲击,地方上各派势力对立加剧,并演变为武力冲突。新生十余年的共和国的前途陷入了一片难料的迷雾,而我的爷爷也身不由己地被时代的浪潮卷入。

1966年冬天,文化大革命浪潮波及到晋南,临汾地区分裂为一二六和三一八两个派系,无数家庭内部分裂,反目成仇,武斗也步步升级,出现了人员伤亡事件。我的爷爷年少无知,在一些医院医生的煽动下也参加了造反派“一二六”,成了一些造反头目清算私仇的枪手,成了对立派的斗争矛头,而一二六派的领导人老红军李双元被打断了双腿,更是令我的爷爷日夜寝食难安。天天东躲西藏,躲避随时可能袭来的生命危险。[1]

天无绝人之路,历史的契机再一次出现了,1967年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军在我爷爷所在的史演河公社征募新兵,爷爷立刻向征兵班长报了名,因为身体好,文化素质高,很快通过了体检政审,拿到了入伍通知书,结束了三年之久的学徒生活,摆脱了噩梦般的派系斗争,踏上了一条光荣的前程。就这样,她想要成为一个好医生,救死扶伤的梦想也终结了。开启了第三个梦——军人梦。时至今日,他依然认为,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是军队的大熔炉成就了他的青春与热血,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改变了他的命运。

于是,1968年正月,晋南大雪,我的爷爷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在太奶奶别离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中,登上军列向寒冷遥远的朔方进发。

峥嵘岁月军旅梦

运兵的列车一路向北,抵达了位于晋北的山阴县。朔方贫瘠寒冷,部队的扎营条件也十分艰苦,部队营房周围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寒风昼夜不停地吹,吹得人脸上嘴上裂口子流血,来自南部山清水秀的新兵们很难适应这里恶劣的气候。不少新兵蔓生出悔意,然而部队很快进行了思想教育工作,在许多老兵的言传声教下,新兵们纷纷适应了部队的生活,开始学习毛主席语录,真正地融入军队。

我爷爷所在的部队是北京军区第六十五军一九四师五八一团三营八连二排四班,军长符先辉少将。这是一支从朝鲜战场归来的百战劲旅[2],其一九四师更是曾经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3],战功卓越,历史光荣。我的爷爷杨学文就是在这样一支部队中开始了戎马生涯,部队很快投入了训练与劳动,爷爷开始经受长期军事训练的磨砺。据他回忆,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刺杀、投弹、急行军,趴在盐碱地上练习射击,身体被炙烤得起了泡,手臂酸痛得无法抬起。半夜睡觉的时候被集结号惊醒,开始十公里急行军,许多新兵在如此严酷的训练中掉队甚至晕倒,爷爷以坚韧的意志通过了军事训练考核,并受到了连长的表扬。在政治学习中也成为了积极分子,学习着毛泽东思想,培养着自己忠于军队,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领袖的思想,而军中提倡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四大作风,则成了爷爷一生做人做事的习惯与作风,为他一生的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的军队不但担负作战任务,也担任一部分建设与生产任务,部队组织官兵对盐碱地进行改造,并种上粮食,冬天零下二十度的天气,爷爷和战友们顶着寒风,扛着沉重的工具在地头干活,铲除盐碱,挖修水渠,载重粮食,在寒冷的塞北高原上形成了一道奇观,几个月后,大水浇地,冲干了所有的盐碱,并种上了玉米苗,战士们一同耕作劳动,在地头风餐露宿,第二年秋天,满场都是黄橙橙的玉米棒子,改善部队,支援地方。丰收的喜悦充盈了爷爷年轻的心,这个从大山中走出来的穷孩子经过农场九个月的锻炼,已经变成了一名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五好战士,并且在当年加入了共青团,接受了符先辉将军的当年座谈。军队将爷爷带出了深山,还将会继续将他带向更大的世界。

1968年10月26日,完成了改造任务后,爷爷所在的部队又接受了新的命令,长途行军赶赴河北蔚县西合营驻军,四昼夜急行军400华里,从山西山阴县直趋河北蔚县西合大营,而他又一次以他出色的意志力,坚持不掉队完成了行军任务(行军如作战,在那一次的行军中,大部分新兵都掉了队,甚至坐上了收容伤兵的卡车),并在行军途中向班长表示:我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4]。这句话出自一个新兵之口,在部队引起了不小轰动,我的爷爷因此提升了自己在部队的知名度,年轻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坚韧与刻苦会给日后的自己带来怎样的回馈。

赶赴河北蔚县,并非一次普通的换防,而是六十五军政治任务的开始。在文化大革命的前两年,由于各地党政机关近乎瘫痪,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地方上陷入无秩序的混乱,局势十分危急,党中央毛主席为了挽救局面,做出了“三支两军(解放军支左、支农、支工、军训、军管)”的指示,即由解放军部队接管城市,抓革命促生产,支援地方建设,对城市要害部门、单位、系统实行军事管制,在大中专院校进行军训。解放军先后派出280万人次在全国各大城市执行任务,同时担负起了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任务[5]。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位于隶属于关内北京军区的六十五军承担起了军管北京城的政治任务。于是在1968年冬天,我的爷爷跟随大部队乘火车抵达北京永定门车站,进驻首都工人体育馆,在人称“周拐子”[6]的北京军区高级军官带领下认真学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部队开进了北京城区,爷爷所在的连队负责进驻出版系统,他的二排进驻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余部队则分散到人民出版社、北京发行所、外文出版社、育文出版社等地,与北京印刷厂的工人师傅同吃同住,搞批斗做宣传。据爷爷回忆,出版社中不乏延安抗大、清华、北大、复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甚至还有原社长、老革命王子野同志、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同志等人[7]。他们因时代的原因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活,而军队的进驻在客观上也保护了他们免受外界的过度冲击。爷爷则被分配到办公室做管理公章、开介绍信、做会议记录的任务,投入了全新的生活。

时间回到1968年那个冬日的下午,大山里走出的爷爷呆呆地坐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像是做梦一般。不,不,连做梦也不可能做这样的梦,一个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穷孩子,一个大山的孩子,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新战士,竟然来到了首都北京,坐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宽大的办公室里,这可能么?年轻的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需要不断地抉择与奋斗,不能碌碌无为,听之任之,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双脚,才能出现新的机遇和契机,才能抓住它们,改变命运。这次支左的经历,注定将是他的一次人生再教育。

初到北京的爷爷对大城市的一切都很好奇,马路怎么能修这么宽?楼房怎么能盖这么高?夜里大街上的路灯怎么不灭?还有汽车不少汽油,却能通电行驶,叫电车;不管楼房多高,都能把自来水送上去。公园里的小船,假山,路边的一草一木,在他眼里都成了平生未尝见过的奇花异草,讶异无比。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位于国家心脏的这些建筑令他着迷,如入仙境,真是大开了眼界[8],还一度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大会,在青年艺术剧院的礼堂里近距离聆听过周总理的讲话。

更具有传奇性事情接踵而至:因为在之前的多次任务中表现优异,我的爷爷在老战士复原期被提拔为给养上士,负责整个连队的后勤保障,每天为大军采购粮食蔬菜,供应全连。新近提拔的他受到支左部队首长的表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竟于1969年十月一日被评为建国二十周年国庆观礼的代表,手拿邀请书走进了天安门的观礼,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从小听到大的毛主席,并且近距离接受了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林彪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慰问。那天下午,看着整齐的工人方阵和军人方阵在天安门广场上走过,看着夜幕落下时,北京城上空燃放的绚丽灿烂的烟花,他内心心潮澎湃,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天上的焰火一样,在此刻光芒四射,大放异彩。10月3日,他跟随观礼团前往首都机场,参加了欢送外宾的活动,送走了参加大庆的朝鲜总理崔永健、越南总理范文同、尼泊尔首相基尔提、尼日利亚元首雅库布·戈翁等人,并再一次近距离看到了带队的周恩来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中央首长。这些光荣来自于时代的机遇,但更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奋斗与追求上进。他的这次观礼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了拼搏与奋斗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反复跟我们提起这件事,以此为训,激励子孙后辈脚踏实地的努力,与时代的机遇相契合。

1971年初秋,已经成为军官司务长的爷爷听部队首长宣布:一架飞机从山海关起飞,坠落在了外蒙古温都尔汗。听到这个消息的爷爷并不知道这架飞机上坐着的,就是两年前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接见过他的林彪副主席,更不知道命运的抉择再一次摆到了共和国面前,也来到了他自己面前。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将本就因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冲突而十分紧张的中苏关系推向了战争的边缘,陈兵中国北境的百万苏军成了一把悬在中华民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可能挥落下来,带来灭顶之灾。

大战在即,驻扎在冀北地区的65军立刻成为了守护边境,巩卫北京的第一线部队,中央军委迅速下发了战争总动员,已经成为一个老兵的爷爷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压迫与军人的使命,他跟随大部队迅速开赴张家口,在张北县狼窝沟修筑国防工事,进行战备工作。张北县狼窝沟,背靠燕山,面向内蒙,直面平坦开阔的蒙古草原,一旦战争爆发,驻外蒙古的苏联集群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突破无险可守的北部草原,直扑北京。狼窝沟有一座苏联红军战士纪念塔,二战时期苏联红军曾发起八月风暴行动,进入东北和内蒙地区打击日本关东军,曾在狼窝沟作战,因此苏联方面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大大增加了备战的难度[9]。我的爷爷和战友们一起,在狼窝沟东西山黄花梁山修筑坑道,储备物资,布置武器,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的战争。坑道的生活十分艰苦,被子衣服常年暖不干,潮湿的坑道壁上一直在往下掉水滴,战士们之间打趣说:想喝水,就张嘴。1951年,六十五军曾在朝鲜坑道中与联合国军进行过最惨烈的战斗,而二十年后,我的爷爷和他的战友们再一次扛起了前辈的旗帜,在地下坑道中随时准备迎接战争。他们是可敬的,也是值得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英雄,当今天的同龄人还在大学校园里读书的时候,他们这群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已经将血肉之躯与祖国的山脉融为一体,化作了保卫民族的一线阵地,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军营,交付给了国家,将写好的遗书放进背包里,随时准备接受牺牲的结局。

他们可爱,而且可敬,今天的他们年近古稀,但狼窝沟的坑道已成为爷爷和他的战友们永远的记忆,那是一种民族存亡的记忆,那是一种家国担当的记忆。

所幸,随着九一三事件余波平定,大战没有爆发,这是我们一家的幸运,更是中华民族之大幸。

1970年底,爷爷调入194师政治部工作,成为师部司务总长,得到了提拔重用。在政治部工作期间,他得到了太爷爷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的消息。参军入伍几年,因局势紧张一直没能回乡探亲的爷爷悲痛万分,回想起当年将自己送进卫生院,自己一个人操劳家事的父亲,深感父亲最后一面都未见到,又追悔莫及,自古忠孝难两全,又是多少英雄儿女心中的痛。他迅速返乡,埋葬好太爷爷,安顿好家事,看家中几个弟弟都能承担其家业便放下心,又返回部队继续工作。这件事促使太奶奶催爷爷和未婚妻结婚,好给家中添一个帮手,于是1972年5月我的爷爷便和我的奶奶续月梅在河北柴沟堡194师师部结了婚,部队首长和战友为他们举办了非常简单却又不失真情的婚礼,我的爷爷就这样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一年之后,我的父亲杨波在张家口大军的军营中诞生,我的家庭便在金戈铁马的军营帐中形成了雏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新得一子的弄璋之喜还未过去,我的奶奶感冒发烧,竟被确诊为肺结核!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绝症,几乎没有治好的可能,奶奶住进师部医院,而爷爷几乎是机关医院两头忙。奶奶的产假过去后,不得不回到晋南老家休假养病。虚弱的病妻和嗷嗷待哺的儿子无人照料,令身在军营的爷爷寝食难安,噩梦连连。一边是弱妻幼子的家庭困境,一边是他付出了七年青春的职业军人梦想,他最终选择了后者。良心不允许我的爷爷只顾自己一片大好的前程,而不顾自己妻子的安危[10]。转业报告很快打了上去,师政治部主任郎万瑞在一片叹息声中签了字,结束了这个前途一片光明的青年军官的军旅生涯。

1974年10月2日上午八点,我的爷爷登上南下的列车,离开了柴沟堡。车窗外,是军队首长和战友们列队送别的身影,袍泽之谊是生死之情,战友一别很有可能便是永别。眼泪大颗大颗地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他在悲痛,一面悲别离哀伤,一面悲军人梦碎。

1967年冬天,在漫天大雪中,18岁的年轻学徒登上北去的列车,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1974年深秋,在寒风萧瑟中,25岁的青年军官登上南下的列车,告别了自己的军营,告别了金戈铁马、枕戈待旦的生活。是军队这座大熔炉培养、塑造了他,炼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与不屈不挠的品质,是军营生活成就了他的光荣、青春与热血,让他走出了深山,与共和国的元勋们站在一起,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闭上眼睛,山阴县的盐碱地、西合营的农场、天安门广场夜空中的绚丽焰火、狼窝沟阴暗潮湿的坑道先后跳入脑海;符先辉将军的亲切谈话、周恩来总理雄厚有力的演说便在耳边想起。此时的爷爷相信,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岁月,而伴随着第三个梦想——职业军人梦的破碎,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手起家商贾梦

1974年秋天,回到老家翼城县的爷爷一面照料奶奶,一面赶往转业单位——翼城县糖业烟酒公司,这是一家翼城县的大型国营企业,掌管着全县的烟酒副食分配。我的爷爷从军队出来不久,就走进了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营企业,成为了共和国经济体制转变的见证者。放下枪杆子不久的爷爷很快进入副食组柜台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领袖毛主席的诗词给了爷爷以极大的鼓励。他忘记了过去的成绩与光荣,将商场当作战场,重新投入了商业战场上的拼杀。没有任何经验的他凭借十几年学徒、军人生活历练出的勤学好问、不屈不挠迅速做出了一番成绩。他从最艰苦的拉货任务开始,每天拉七八百斤的车在仓库和商店之间流转。任凭风吹霜打,日晒雨淋。在一年半之后便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随后调回公司总部当上了仓库保管员。在这期间,我奶奶的肺结核病竟奇迹般地养好了,可以说创造了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的奇迹,不能不说有很大一部分是我爷爷果断转业、细心照料的缘故,好男儿意志如钢,但也柔情似水。随后,爷爷的商业事业进入了顺风时期,他的工作能力很快收到了认可,在七年之中被两次提拔。1983年糖业烟酒公司分家,烟业公司独立出去,而爷爷则成了糖酒副食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负责全县副食的计划、调拨、分配、经营,一年后又成为公司副经理。1985年国营企业实行承包责任者,爷爷因为在批发部的承包工作业绩突出,超额完成各种指标,于1986年10月被中共翼城县委任命为糖酒副食公司的总经理,成为一个拥有七家国营商店、一个副食加工厂、二百多名员工的国营大公司的掌门人。在转业12年之后,在一个全新的陌生的领域中,白手起家,步步为营,成为了临汾地区知名的商业领导人,这是十几年前脱下军装时他未曾料到的。他的第四个梦——国营商业梦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

就在他的事业达到顶峰之际,来自时代的海啸风浪再一次迎面扑来,一声惊雷撼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根基,我的爷爷在一次被迫卷入时代的浪潮,这个与共和国一同诞生的孩子,注定要再一次随着共和国的脚步改变人生的方向。

时代转变下海梦

爷爷当上总经理的第六年,即1992年的正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新时代的信号。10月份,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在中共十四大上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一阵市场经济的春风刮遍大江南北,计划商品被取消,价格和市场被放开,乡镇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营企业被断了奶,竞争力大大下降,业务骨干纷纷下海经商,爷爷采取了许多措施,却无法让公司起死回生。

1992年隆冬深夜,站在翼城街头的路灯下,看着飘落到灯光下带了一层光晕的雪花,他意识到,自己的第四个梦又要破灭了。

1994年5月,他毅然决然辞去了总经理位置,仅保留党内职务,将老家的院墙推倒,指挥工人修起了一排小平房,开始经营当时翼城县第一家副食店——九十年代在翼城地区赫赫有名的“老杨副食”,正式下海经商,跟上了国家经济改革的大潮。其时我的姐姐杨佩仪已经出生,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起经营副食店,利用爷爷的人脉、影响力、经商头脑,很快便发家致富。已快到知天命年纪的爷爷放下国营大公司经理的架子,将自己重新变回了二十年前那个营业员,起早贪黑打理生意,个体户虽然没有社会地位,但盈利极多,在九十年代年利润竟达到了八万余元之多,令人咂舌,老杨副食声名显赫,我的家庭也踏上了致富之路。

2000年6月,这个大家庭又迎来了一位新的成员——杨佩儒,也就是我。随着幼子出生,为了给孙子孙女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爷爷亲手砍掉了他辛辛苦苦栽种的摇钱树——老杨副食店,在临汾城买了房子,举家搬到了临汾,就是为了让我和姐姐拥有更好的师资条件,接受更良好的教育[11]。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十分明智的,我的姐姐在临汾一中读书,成为了2007年临汾地区的中考状元,而我也以优异的成绩在临汾一中学习。他认为:金钱虽好,但和知识比起来,就显得太渺小了。这种在当时很先进的思想,我想,是和他早年参军入伍接受部队教育的经历分不开的,更与他年少时期所做的学业梦密不可分。

经商下海梦也结束了,我的爷爷也逐渐步入花甲之年,赋闲在家的他一面在家里学习最新的知识,一面整理过去大半生的回忆。他的一生有五个梦想,从一个穷孩子渴望读书改变命运的梦,到翻山越岭救死扶伤的学徒梦,再到卫国戍边、金戈铁马的军旅梦,直至拼杀商场、下海一搏的商业梦。他已经意识到,这五个梦想虽然都不十分完满,都有遗憾存在,但正是这些遗憾丰富了他的人生,完善了他的品性,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变化与时代的力量,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他与共和国同龄,诞生在共和国成立的前夜,他的人生沉浮与共和国的跌宕起伏,进退曲折紧密相连。他与这片沃土上的亿兆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见证了历史的伟大与磨难,感受了历史的起落与曲折。故乡的绿水青山养育了他,天安门上的观礼成就了他,古北口的坑道与寒风磨砺了他的意志,商场上的二十年拼搏锻炼了他的头脑。是共和国培养了他,哺育了他,让他一步步成长,也正是他,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的筚路蓝缕,艰难创业,见证了一个新生国家的成长与富强。他就是我的爷爷,五个不圆满的梦想写就了一部属于个人的史书,而这些陈年往事,注定将与共和国的历史浇筑在一起,成为这部宏大史诗微小而又闪闪发光的一分子。

附录

活动过程记录

因为爷爷杨学文早年生活变化较大,涉及领域行业较广,加之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的是新中国历史上地位较高的政治、军事人物,有的早已离散或过世,所以探究过程比较艰难,主要以对爷爷本人内心感受的探究和访谈为主。因为他的军队生活和国营企业工作经历与党和国家历史政策、解放军军史关系较大,因此大量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爷爷的回忆进行证实与修正。

一、关于实地考察与走访

自2017年国庆以后利用假期时间先后回到爷爷故乡石门河村、柴家沟村等地,参观了史演河公社旧址,对爷爷三弟、居住在县城的村民张定、浮山县老兵作家鲁广岱等人进行走访,获取一些珍贵的历史当事人的口述材料,并在家中多次对爷爷本人进行咨询访谈,还原出了爷爷少年时期及文革时期的生活轮廓,并于爷爷本人进行了校对,遗憾的是部队期间的很多战友因为来自全国各地,已无法联系,无法进行细考。在翼城县城参观了翼城县糖酒公司旧址与仓库旧址,记录了糖酒公司的兴盛与衰败,遗憾的是老杨副食店原址已在旧城道路拓宽中被拆掉,在那个年代也没有条件进行专门摄影,无法实地考察。

二、历史材料的研读与获取

这一过程也开始于国庆节之后。一方面包括了活动过程中对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查阅与翻看,许多资料源于互联网,也利用了家中藏书,包括《四大野战军作战纪事》、《中国现代史图册》、《新中国成立的五十件大事》等史学资料,与爷爷的口述回忆进行对比,对他回忆中因时间久远而产生的一些人名、时间的偏差进行了修改纠正,保证了记录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包括对爷爷本人一些实物资料说明的查看与收集,附图如下。


爷爷参军时照片


爷爷参加国庆二十周年观礼的证书


国庆筹备小组军代表邀请函


爷爷北京“三支两军”期间在天安门留影


爷爷担任糖酒公司经理期间的表彰证书

历史感悟

一、我个人一些看法和感悟

我个人在这次活动中主要收获了一些对于家庭、国家历史的个人体悟与历史探究方法的新认识。

以前曾几度听说过爷爷早年生平与光荣经历以及他所做的一些笔记、回忆稿,但从未曾细究,直到这次历史写作中的探究与整理,听爷爷早年的经历回忆及他本人手写的一些回忆材料,才了解到这段极不平凡的峥嵘岁月,更清晰的了解我的家庭的来龙去脉,中间感受他语言与文字中的家国情怀、历史担当以及个人的人生转折、多次梦碎,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震撼与命运的无常,甚至几度因此落泪。感到每一个老人都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此言实为不虚。并从中汲取到了力量,相信他的人生态度和筚路蓝缕之创业经过能够成为我人生的一种指引与借鉴。同时感受到了历史是唯物的,是由许多英雄人物与更多的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正因为有了像我爷爷这样的许多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民群众,才有了今天的历史,才有了共和国的光辉岁月。

而方法方面,过去我经常闭门读书,喜欢纵览古今,这一次考证许多时候需要实地走访考察,深刻感受到历史是有许多小的元素构成的,这些东西书上看不到,必须与实地走访、考察相结合,与历史面对面的接触,才能真正地将历史感刻入脑海,才能真正地进行历史研究。历史是文字,也是实物,历史是鲜活的,需要我们亲身体悟,并要具有足够的质疑精神与考证精神,多角度对比获得历史材料,不能独听一面,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二、经验教训总结

经验教训主要集中在实地考察领域,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加上爷爷生平历史特殊性,无法实地前往张北、内蒙、北京等地进行考察,实为一大遗憾,而在探究过程中,实物资料因年代久远,一部分找不到、凑不齐,也是一大遗憾。此后有空余时间应该加强实地走访与书本记录相结合,提升个人历史研究的能力与素养。


本文是首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特等奖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