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题
写作主题

分为三个大主题:家庭家族往事、城市村落变迁和就读中学校史。现将可供参考的部分题材列举如下:


1  爱情婚姻


家庭是人类文明最基础的单元,婚姻则是家庭的核心议题。自文明诞生至今,不论是思想观念,还是交往场景,抑或是婚俗礼仪,婚姻的形式与内容一直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托着下巴,坐在摇椅旁,听长辈们回忆从相逢到相恋,再到相约一生的点点滴滴,重温我们家庭的温暖,憧憬我们未来幸福的生活。

参考


2  家风家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针线上绵延不断的是中国人浓厚的家庭情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最重要的学校。勤奋,俭朴,求学,务实,“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这样教育子孙后代。由此可见,家风和家训,是家庭对孩子最凝练的教育,短短几个字或者几句话,却能串联起孩子一生的行为轨迹。家风和家训的核心精神就是教导孩子立事必先立人,况且人不立,何以立事?

参考


3  家族兴衰


近代以来,中国历经战争和天灾的风云变幻,革命与改革的跌宕起伏,你的家族或许就如一叶扁舟,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浪潮起起伏伏。昔日辉煌,中途凋零,家族兴衰就是一部史诗。祖辈们的荣光,父辈们的拼搏不仅是家族辉煌的根基,更是后辈奋进的榜样。回溯家族的兴衰历史,品味家风的厚重朴实,让我们承载家族荣耀,从心出发,再续辉煌。

参考


4  战争经历


中国的近现代史,战争与革命是核心议题。不论是抵御外敌,还是国内战争,血与火是很多家族记忆无法回避的主题。在这样政治力量风起云涌、社会格局动荡起伏的岁月,先辈们的选择与坚持不尽是符合历史潮流、民族大义,但我们仍要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史实的现场,以“同情之了解”的心态理解祖辈父辈们的人生际遇、心路历程。那些辉煌与荣耀、坎坷与悲愤,并不会随风而逝,而是化为我们家族记忆中浓墨重彩的片段,会启迪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参考


5  衣服


不论是家人手织的毛衣,还是街角裁缝的大西装,抑或是在供销社购买的“的确良”,长辈们的服饰或许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能添置,远不如现在的琳琅满目、任君挑选。但正是因为匮乏,才很珍惜,所以长辈们每次穿新衣或许都有着温暖的记忆。从箱底翻出那一件件保留至今的旧衣裳,仔细聆听长辈们叙说这里的温情与喜悦,让美好的记忆流传下来。

参考


6  饮食


有人说,中国人天生就是厨师。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吃货。不论是祖辈们,还是父辈们,心底里都有一道自己钟爱“妈妈的拿手菜”。听长辈们描绘那些让他们咽口水的佳肴,发现每个人童心未泯的另一面相,可以品尝饮食在中华文化、家族记忆中的味道。让我们以爱的名义,从菜肴出发,解开家族温馨往事的密码。

参考


7  住所


茅草屋、小瓦房、筒子楼、大杂院,是现在电视剧里演绎的旧时住所,或许也是你长辈们曾经的栖息之地、成长之所。那样艰苦简陋的居住环境,在诠释昔日经济落后的同时,也会承载着狭窄生活空间里街坊邻居之间的趣闻往事。沿着时间长河溯流而上,你还能听祖辈们讲述宗族群居、家族聚居的伦理纲常、妯娌琐事。我们就在这样的物理空间里,吹开掩盖家居内外往事的尘土,还原一幅幅生活场景。

参考


8  出行


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乌篷船、毛驴车;后来,能坐轮船,有了自行车;再后来,可以骑摩托车,乘绿皮车;到现在,满地小轿车,出门不是高铁就是飞机。长辈们会这样描述半个多世纪里代步工具和出行方式的日新月异。这一次出行,其实都有别样的记忆;每一次变化,或许都会有新的感悟。听他们述说沧海桑田,我们或许便能理解时过境迁。

参考


9  娱乐


黑板上老师地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一曲《童年》,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那个时候,一块皮皮卷,一根橡皮绳,一个小沙包,就能串起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个时代,没有微信,捣蛋鬼们成群结队,穿梭在大街小巷;没有绚丽的舞台,大家哼唱着流行的小曲,做着自己的歌手。时代不同,但是人都有一颗爱玩的心,听听长辈们的童年趣事,寻觅几代人共同的情感共鸣。


10  迁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更为了让家人吃饱穿暖,许多人如没有伞的孩子,在艰难的雨夜世界中努力奔跑。建国前,他们面临的是战争,灾害和贫穷;建国后,他们面临的是参军,上大学和务工。他们努力融入新的环境,构建温暖自己的社会网络。这里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都值得我们细细聆听,用心体味。

参考


11  创业


不论是新中国建立前的“做买卖”、“实业救国”,还是改革开放后的“个体户”、“下海”,其实都属于时下热议的“创业”范畴。你的祖辈或许是在农村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动贩卖日用杂货的商贩,或许是志在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开拓者,抑或是响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民营经济中坚力量。尽管商业上的成就有高有低,但他们应该都有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听他们述说创业维艰的点点滴滴,感受祖辈们成就事业的自豪,对于我们自己以及当今社会都是颇有裨益的。

参考


12  民风民俗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爆竹声中,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拥有浓重礼节和家族情怀的人们总希望能够找机会怀念旧人,联络新人,历数过去,畅想未来,各种风俗节日应运而生。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沉浸在网络的世界当中,忘记了风俗当中的浓浓情味,也开始淡忘节日当中的丝丝情怀。请你去记录那些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民风民俗,在忙碌的节奏中,细细品味民风民俗中的人情味。

参考


13  传统美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食。在吃的世界之中,特色高于一切。中国各地的人运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在自然馈赠的食材中,不断追求极致的味蕾体验,一些地方美食能够称霸食界几百年乃至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美食能够不断发展,历久弥新;一些美食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请你寻找那些美食的历史,我们等着你的舌尖上的中国。

参考


14  传统手艺


手艺是人类与自然不断对话的唯美结果,人类赋予了材料灵性,材料回馈给人类美感。工业时代以来,人工逐渐被手工代替,但是人工造物过程中,匠人的精雕细琢和兢兢业业,却是大机器所永远都无法替代的。阴阳相济,才有生命;天地相合,才有和谐。匠人们偶然的哲学心得,会让传统手艺愈加熠熠生辉。请你和那些老艺人说话,请你向那些传承千年文化的老艺人们致敬。

参考


15  特色场馆


过去的时光,稍纵即逝,我们知道的时光,被我们知道的历史所切割幻化。我们知道恢弘的紫禁城,滔滔的长江,连绵的长城,但是对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寺一庙,一城一池,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它们生长的历史,它们见证的悲欢,它们承载的记忆,我们到底能够说出多少?请你探访那些身边的老地方,不要让他们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参考


16  地方掌故


地方是一个戏剧舞台,它有许多隐藏的戏折子。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墨客和笔记学者,他们不记录宫闱秘事和英雄伟迹,他们踏遍青山绿水,访遍当代奇人,记录下了所走土地的每一件趣闻,每一位奇人,每一栋建筑。或许,你只了解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佳话,但是你了解一对爱人所筑成的爱情天梯吗?你只了解过我愿沉东海,心沉志不改的忠心之语,但是你了解过你身边那些曾经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人吗?请你寻觅那些身边的掌故,回到一幕幕历史现场。

参考


17  地方沿革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秉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每个地方就像孩子般,沿着历史的道路一步一步走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它,从一片片小农田变成了一条条马路,一座座瓦房变成一幢幢城市高楼,马路上和高楼里的人们,气质不再是过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争分夺秒来去匆匆,几十年的变化就足以让人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参考


18  行业变迁


如今,许多当年能营生的活儿,由于技术的落伍或者消费者不再需要,消失或者正在消失。暖气代替了打蜂窝煤的人,美发技术代替了剃头匠,专业培训医师代替了赤脚医师......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其实,一个职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若无这些职业,当时的人们如何能够舒适生活?请你去寻找那些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职业,向那些曾经为人们造福的职业者致敬。

参考


19  历史故事


历史是过去本身,过去的每时每刻,每个地方都有故事在发生。或许是火车站里恋人们的一回生离死别,或许是法庭里律师们的一场唇枪舌战,又或许是战壕里将士们的一次冲锋陷阵。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时间虽短,人物虽小,但它浓缩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或悲壮,或快乐,或深刻,或痛心。历史总在不断的重演悲欢离合,一代代人都在不断重复的上演和观看。请你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故事,体验人生里那些有过或者没有过的五味杂陈。

参考


20  校友故事


学校是校友永远的精神家园,那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是他们人生中真切而又深刻的回忆。这些回忆或许是一场冬雪过后的欢声笑语,或许是一堂公开课上的酣畅淋漓,甚至是花前月下的呢喃细语……所有的回忆构成了一部影片。而每个时代的校友生活都定格成了一段镜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或许这些镜头已经泛黄,当年的蓬头稚子已变成今天的皓首老翁,但却不会模糊,它只是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你去翻看,去细细品味,去翻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回忆。

参考


21  校址变迁


近代以来,或遭战乱,或因合并,或建新校之故,学校地址不断变迁。学校的事业起起落落,主体分分合合。然而不管校址如何变迁,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不会改变,学校的根不会改变:它植根于这所学校里每个人的心中,不管何时想起,都会有一种亲近的感觉,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当两个不同年龄的校友碰到一块,仍能相视一笑:“啊!我也是那个学校毕业的!”

参考


22  我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管是刚毕业的年轻学子,还是享誉海外的著名人物,在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时都毕恭毕敬,心存感激。老师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或如严父,或似慈母,或循循善诱,或慷慨激昂。他们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人。季老曾深情回忆自己的老师陈寅恪:“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地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这又何尝不是每个心存感激的人对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的一种感念和崇敬呢?

参考


23  上学经历


自幼儿始,人就要开始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解放前,上学或许是私塾里老先生们阵阵的领读古书声;改革开放后,上学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题海战术,如今,上学是德智体美中外兼通的代名词。每个时代的需求和环境不同,让每代人的上学经历完全不同。我们都在求学的路上,上一代人是背上小书包,抄烂硬笔头,比起我们抱着小电脑,打着小键盘,是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呢?

参考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平台及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